中国地质学会是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,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,挂靠单位是自然资源部。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,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。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,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。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及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章鸿钊、翁文灏、王烈、丁文江、李四光、葛利普(a.w.grabau,美国)、王竹泉、王绍文、王宠佑、仝步瀛、朱庭祜、朱焕文、 李捷、李学清、 周赞衡、孙云铸、谭锡畴、袁复礼、叶良辅、董常、赵汝钧、卢祖荫、谢家荣、钱声骏、安特生(j.g.anderson,瑞典)、麦纳尔(l.miner,女,美国)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,章鸿钊为首任会长,谢家荣为首任秘书长。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。我国最早的一幅地质图(直隶地质图)就发表在该会第一号地学杂志(1910年)上。中国地质学会1936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分会即北平分会,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3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地质学会;6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3个学术机构-专业委员会,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57个分支机构(专业委员会、研究分会、工作委员会)。学会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-秘书处和期刊处。2017年组成了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。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员1949年前为559人,到现在已经发展到6万多名。中国地质学会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成员组织,中国地质学会第35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宏仁先生曾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,第35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刘敦一先生曾任副主席。有数十位地质学家担任与地质学有关的各种国际学术团体的主席、副主席、理事、委员等职务。中国地质学会一直将学术属性视为最本质的社会职能,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、组织国际学术会议、普及地质科学知识、编辑出版科技刊物、培养推荐人才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形成了全面、系统的学术交流网络,与各部门、各行业的地质工作者有着最广泛的联系。这一自身优势,使这个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,在地质科技领域的凝聚作用不断增强。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,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。还承办国际学术团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,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。1996 年中国地质学会与有关部门合作成功地举办国际地科联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,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内外地质学家的一致好评。中国地质学会十分重视科普工作,每年的“世界地球日”和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工作的传统项目。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“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”(即“金锤奖”和“银锤奖”)、“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”、“野外地质杰出贡献奖”(即金罗盘奖)、“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”和“优秀科普产品奖”,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,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,获奖人员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质工作中的骨干力量。由于学会在国内外地质科学界的影响和学会广大专、兼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,1996年获国家科委“全国科学普及先进集体”称号,已连续五次荣获中国科协“全国先进学会”的光荣称号,2012年获民政部“4A级社会团体”、2015年获中国科协“优秀社团能力建设项目”。
- 信息详情
- 友情提示
此页是<中国地质学会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- 信息资料
- 推荐信息